認識同理心

同理心的探討

feel (totally) understood & feel (totally) supported!

要能評測臨床人員的同理心表現,就不能如同過往對同理心虛無飄渺地定義。
以下是我重新體悟到,從老師blog彙整出的同理心:
取自謝老師blog https://atriptouq.blogspot.com/2020/05/blog-post_12.html
  1. 感知對方的情緒
  2. 知道可能發生的同理情境
  3. 和對方確認情緒/想法
  4. 做出適當之反應
---3. & 4. 是容易被忽略但卻是最重要的部分,畢竟空有自己內在的感受,而後續沒有和個案互動,是孤掌難鳴,對治療關係的建立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---

一直都把"同理心"視為很玄的心理層面的一種感受,所以一看到要"評估"甚至介入來"改善"專業人員的同理心,就很好奇究竟要是怎麼做到的!太神奇了吧xDD
原本有很多疑惑像是:評估時如果專業人員演得自己富有同理心怎麼辦? 同理心似乎跟先天的個性、人格有關,這樣是不是能夠透過介入而"真正"有所進步?又要怎麼確定受測者的內心真的是這樣想的?
但在老師的提點後,原本的困惑有稍稍撥開一點雲、見了一點日xD。就像老師說的,可以把"同理心"當作一項專業能力,在治療時展現的同理心,是專業技能的一種。而只要在多次的評估追蹤下,受測者皆能做到評估表中同理心的key points,那就代表他get了這項技能!真的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哈哈哈哈 !
當然後續要建立出"具有同理心"的要素,並選擇有效的評分方式......又是更加浩大大大大的工程,就要交給強大的研究團隊持續努力了~(真心respect

另外老師聊到"感同身受"根本天方夜譚的時候,我馬上想到了之前看到一段很喜歡的小詩xD 雖然跟研究內容無關,但還是分享一下哈哈:

有些事情只有你才經歷過
那些特別的回憶 難忘的片段
因為是你 才顯得珍貴
要走出來當然也得靠你自己
沒有人會為你感同身受 (可能不是不會,而是不能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07/08 Day97+32

  2022/07/08  Day97+32 今日任務 10:00-12:00,參與同理心課程    (O) 討論&寄出【次核心能力】  (O) 討論、修改【巴氏評估表現評量表】 (O,暫時) 明日任務 今天是打卡上下班的最後一天了! 很感謝老師的信任~讓我這段時間還可以...